內向者 高敏感族

關於內向者與外向者的5個迷思(譯)

(本文翻譯自Adam Grant教授的”5 Myths About Introverts and Extroverts”)

「如果你是內向者,請舉手。」

在兩個不同的時間,我對華頓商學院超過200名MBA學生問了這個問題。2011年的時候,只有幾個學生舉手。到了2013年,卻有超過三分之一舉手。

難道是我們內向的學生變多了嗎?不,因為用自信心量表測試時,這兩個班級沒有甚麼差別:從1分到5分,1分代表極端內向,5分代表極端外向。2011年班級的平均是3.34,而2013年班平均是3.39。

內向者學生的數量沒有變,他們只是更願意公開承認自己是內向者。我問他們為什麼願意坦然說出自己是內向者,大部分的答案是因為讀了Susan Cain的經典暢銷書Quiet(中譯本:「安靜,就是力量」)。在那之前,他們總是把內向當成一種缺陷。就像演員Emma Watson曾嘆道:「如果你不是剛好表現的像外向者那樣,就會覺得自己有甚麼毛病。」

還好有Susan Cain的這本書,她用她感性的文筆幫內向者洗刷了不白之冤。人們現在不只看到內向者的脆弱面,也承認內向有其力量。我注意到,不只是學生之間有這個認識,在企業領導人之間也開始流行。內向領導人開始走出了他們的櫃子。

不過,先不論社會與專業領域的接受度,內向者依然承受了很多誤解。人們也許更願意談論,但心裡還是有很多未經檢驗的假設。是時候來打破這5個迷思了:

##迷思一:外向者從社交活動中得到精力,而內向者需獨自從內在想法與感受得到精力。##

雖然很多人相信這個來自MBTI(性格分類理論模型)的引述是真的,但後續的科學研究卻證明,這是錯的。

  • 內向者跟外向者花同樣多的時間與人相處,而且快樂程度是一樣的。

  • 隨機指定成要表現得外向或是內向時,不管是外向者或是內向者都覺得當他們能說得較多的時候更有精神。

  • 外向者在暢所欲言時,表現出更多精力;但內向者也一樣。根據人們評斷他們每天的精力起伏,這是真的。(紀錄兩周裡的45小時或每周的10小時。)紀錄顯示,所有最有精神的時間都是發生在社交互動裡。不管是工作、閱讀、吃飯、或是宴會。

這沒什麼好驚訝,因為根據人的基本需求,社交本來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所以,如果跟怎麼獲得精力沒有關係,那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差別在哪?

答案是「對刺激的敏感度」。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,你就比較容易因為強烈或長時間的社交活動而精疲力竭。在這個時候,獨自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可以幫助你恢復精神。但其實內向與外向的不只是表現在社交層面。外向者喜歡追求刺激的活動,像是高空彈跳,或是購買刺激性的飲料。內向者則喜歡回到一個安靜的地方,但也很高興有人陪著。

但陪的人千萬不要是一個超級外向者,說真的,對內向者來說太累了。

##迷思二:內向者就是害怕演講。##

在Quiet這本書裡,Susan Cain描述了作為一個內向者,她對演講的恐懼:「半夜兩點,我睡不著,覺得很想死。我不是那種極度悲觀者。但這是一場重要演講的前一夜,我的腦中充滿了可怕的各種假想。如果我口乾舌燥說不出話怎麼辦?如果觀眾覺得無聊怎麼辦?如果我在台上吐了怎麼辦?」

我們都以為只有外向者能夠在台上侃侃而談,而內向者注定在台上發抖,但我們錯了。在一篇研究裡,人們評定自己在各種公開演說場合的焦慮程度,內向者的確焦慮程度比較高,但其中84%的焦慮其實與內向與否完全無關。主要原因是他們是不是本來就容易焦慮,想像觀眾有敵意,或是害怕搞砸。

對照Susan Cain的經驗,她告訴我,在經過一整年公開演說的挑戰後(包含最著名的TED演講),她發現自己有了轉變:「感謝打預防針(一點一點地接觸害怕的事物)是如此有效,還有能夠暢談自己熱情的那種快樂,我竟然變成了一個……演說家」她現在得以在全世界旅行,對企業與學校演講關於「如何駕馭人們的內向天賦。如果在三年前,這種題目聽起來像是如何當一個太空人。」

同樣擁有眾多演說經歷的內向者作家,Malcolm Gladwell觀察道:「演說並不是外向的表現。」「跟外向一點關係也沒有。那是一種表演,而很多表演者都是極為內向的。」

##迷思三:外向者比內向者更會領導##

研究指出,96%的領導人與主管都很外向。而且在一項調查裡,65%的高階經理人認為內向對領導來說是一種缺點,只有6%認為內向特質是一種優勢。所以外向者一定更適合領導!

等等,外向者的確更容易被選為領導階級,但他們並不比內向者更擅長領導。我曾經和Francesca Gino和Dave Hofmann一起做領導績效的追蹤,我們發現內向者和外向者的成功程度是一樣的,只是隨著員工類型而不同。當員工比較被動,需要有人指出方向時,外向者領導的企業獲利高出16%,但如果員工非常積極主動,還會提供改善建議時,外向者領導的企業獲利反而低了14%。外向領導人擅於用信心與熱情鼓舞被動的員工,但這種強烈的主見也會扼殺了有想法的積極員工,不讓他們的點子被看見,更沒動力,。

內向領導人則擅長接受意見,他們會仔細傾聽下位者的聲音。Campbell’s Soup的前任執行長Doug Conant就是一個內向領導人。他最著名的事蹟,是曾經寫過30000張個人感謝函給他的員工們。外向領導人則不太可能做到這樣。前任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Charles Krulak將軍也曾告訴我他是個內向者。後來當他成為一家銀行執行長時,他在他的副手們身旁坐下,說:「在座的每個人都比我更懂銀行,所以,我需要聽取你們的意見。我不保證同意你的想法,只要我不同意,我會告訴你為什麼。但如果你不敢告訴我你的想法,那我就是一個失敗的領導者。」

##迷思四:外向者比內向者更懂經營人脈##

想想你認識最懂經營人脈的人,我猜你想到的是一個外向者。因為經營人脈對長袖善舞的人來說很容易,我也記得當Keith Ferrazzi提出他的Never Eat Alone挑戰時,內向者害怕的表情。

但跟上述相反地,在我寫我的第一本書的時候,非常震驚地發現財星雜誌選出最好的人脈王,竟然是一個內向的工程師。沒錯,外向者也許擁有比較大的人脈網-還有更多臉書朋友。但事實上,好的人脈網並不是數量多就好。在找工作的層面,研究顯示外向者的人脈看起來雖然好,卻沒有帶來更多工作。

找工作的關鍵是你人脈的品質以及多元,並不是聯絡人的量或聯絡次數。如果你硬要歸類外向者就是有魅力,而內向者就是孤僻;那你就錯了。外向者的確有比較多正面情緒,但不代表他們總是能讓其他人感受到那正面情緒。群體的研究中顯示,外向者其實會引發其他人的負面情緒,也會稍微影響到與其他隊員之間的關係,他們雖然一開始有比較高的地位,但隨著時間越來越低。同事反映,外向者總是比內向者自大。(可能他們根本沒發現內向者的存在)而且外向者誇張的舉動容易給予他人高度期待,最後卻沒有預期中的貢獻。

還有一點,很多內向者就跟外向者一樣喜歡經營人脈。因為害羞與內向是不一樣的特質。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寫過,如果對方讓你覺得「情緒上有壓力」,你自然會躊躇或是擔憂。有許多人是害羞的外向者,他們跟陌生人講話會不舒服,卻很喜歡去聽演唱會;也有很多喜歡交談的內向者,他們可以跟隨便一個宴會上的人聊天,卻很容易因為強光或噪音而受不了。

##迷思五:外向者比起內向者是更好的銷售員##

在破解了四個迷思之後,我想給你一個挑戰。如果外向者並沒有更懂領導或是人脈,那妳可以想到一個領域外向者一定做的比較好的嗎?最常聽到的答案,就是銷售。因為銷售員要有熱情,喜歡群體,還有有自信。可是當我看到研究數據時,外向特質和銷售業績兩者的相關性,是零。

為什麼?Dan Pink給了我這個答案:我們忘了,在內向者與外向者之間,還有一個雙向者(ambivert)。許多人都是屬於雙向者,而不是全然的外向或內向:他們在有些場合表現地很安靜,在有些場合卻很大聲。他們有時在鎂光燈下,有時躲在幕後。顯然地,當我研究銷售成果時,雙向者的成績比內向者或外向者都好。因為外向者通常會主導整個對話,而且表現地太過明顯;而內向者有時太過保守,不願意切入重點。雙向者可以依照情境需要,做出適當的舉動。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或外向者,想要學習怎麼說服與影響他人,去看Dan Pink的書吧,To Sell Is Human:「找到你內在的雙向特質」

You Might Also Like

No Comments

Leave a Reply